日前,2024年新澳门资料查询普外科五病区任柯团队成功开展全市首例经腹腔镜腹侧补片固定术(LVMR)。
62岁的崔老太长期慢性便秘病史,10年前出现排便时脱出肿物,近几年逐渐加重,近几个月排便困难愈发严重。家人十分焦急,经过多方打听,慕名到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五病区就诊。
入院后,肖大雷医师为其检查,下蹲位直肠脱出达7-8cm。经过检查及综合评估后,诊断为直肠脱垂。考虑患者病情复杂,根据患者病情,任柯主任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最后决定行“腹腔镜直肠腹侧补片固定术(LVMR)术。
手术过程顺利,腹部仅五个1cm切口。术后查房时,崔老太表示,术后排便未出现直肠脱垂症状,5天后顺利出院。
任柯表示,腹腔镜下腹侧补片直肠悬吊固定术(LVMR)是一种用于治疗直肠脱垂的微创手术方法,目前已成为欧洲直肠脱垂手术的“金标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应用也愈加普及。本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普外科五病区在肛肠疾病诊疗方面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01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也叫脱肛,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部分或全部脱出肛门外。可分为完全性脱垂 (直肠全层脱垂) 和不完全性脱垂 (直肠黏膜脱垂)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好发于小儿、老人、妊娠妇女及体弱营养不良的重体力劳动青壮年。据统计,直肠脱垂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5%,其中女性约为男性的6倍。
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II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III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02 直肠脱垂形成的原因
脱肛的形成可能是先天不足,比如发育不全,直肠周围缺乏一些组织导致直肠不能固定,包括骶骨弯曲度未形成、周围肌肉支持力弱、黏膜松弛等。而其促成因素有多种,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压长期增高或突然增高,都可促成直肠脱垂。
目前认为, 其发生机制主要有滑动疝学说及肠套叠学说。
1)滑动性疝学说:直肠脱垂是由于外在压迫,使得直肠前壁下移突入直肠。当腹压增加时,直肠前壁随凹陷的加深向下滑动,逐渐脱出肛门外。
2)肠套叠学说: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出现肠套叠,反复肠套叠导致直肠向下移位,直至脱出肛门外。
03 直肠脱垂的典型症状
主要症状:排便或腹压增加时,肛门处有肿物脱出。主要症状是突出肛门的鲜红色组织,其表面可能粘有黏液或血液。
直肠脱垂一般无疼痛症状,但可令人不舒服该组织可能留在肛门外或缩回体内。
伴随症状:
肛门失禁:反复直肠脱垂会导致肛门括约肌慢性损伤,导致不能自主控制大便,50%~75%的患者常出现此症状。
便秘:便秘是导致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也可因直肠脱垂而出现或加重。
出血:直肠脱垂初期一般无出血症状,反复脱出后直肠黏膜瘀血、水肿、增厚,可引起黏液血便或便血。表现为大便时肛门滴血、粪便带血或便纸带血,出血量一般较少。
肛门坠胀感和排便不尽感:脱垂导致的直肠黏膜压迫,瘀血水肿可能是引发该症状的原因。
肛门周围湿疹:直肠反复脱出,导致黏液分泌过多,刺激肛周皮肤,可产生湿疹,出现瘙痒疼痛等症状。
04 直肠脱垂的治疗
手术是治疗直肠脱垂的首选治疗方法。国内外治疗直肠脱垂的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 且疗效肯定。手术主要目的是纠正脱垂的直肠, 恢复正常解剖结构, 改善排便功能, 避免复发。具体实施方法有紧缩肛门、切除或折叠冗长的结肠、悬吊固定直肠、纠正直肠套叠、消除Douglas陷窝、修复盆底等, 或者将这些方法组合实施, 从简单的单一术式到复杂的组合术式。
在非手术治疗方面,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改善便秘症状,从而减少直肠脱垂的发生和程度的加重。提高膳食中的纤维素,保证每日足够的摄水量,是改善排便的主要方法。
另外,还有一些保守疗法,包括去除病因如治疗便秘或慢性咳嗽等导致腹内压升高的症状或疾病。提肛运动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防止脱垂。如果有直肠脱垂发生,需立即复位,防止其发生水肿或嵌顿。
05 怎样预防直肠脱垂
1、注意生活规律、合理膳食;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上厕所避免久蹲;
3、便后和睡前建议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4、有习惯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便秘,且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5、得了腹泻或肠炎要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