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肺结节患者提供更科学合理、个性化的诊疗服务,5月15日下午,2024年新澳门资料查询“肺小结节诊疗中心(MDT)”启动会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示教室召开。副院长李耀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影像科、心胸外科、健康管理中心、病理科等相关科室工作负责人参加会议。
医院肺小结节诊疗中心牵头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二病区主任胡海英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肺小结节诊疗中心成立的意义、肺小结节的定义、病因、肺部结节的良恶性评估、恶性结节的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决策、随访策略、外科处理等问题,并就中心建设作了工作安排。
李耀军指出,肺小结节诊疗中心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中心将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采取“以病人为中心,多对一”的诊疗模式,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依托多学科团队,通过多学科的讨论,制定规范化、个体化、连续性的综合治疗方案,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误诊误治,提高学科的诊治能力和技术水平。
医院将以此次启动会为契机,综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健康管理中心等多学科力量,深入开展肺结节的流程化随访以及诊治管理,进一步提高医院对肺结节、肺癌、呼吸病的诊治水平。
据了解,随着肺癌发病率的逐年攀升,我国肺癌的发病率目前约占到我国恶性肿瘤的21%,而死亡率占到了25%--27%,已然成为我们国家恶性肿瘤的第一杀手。由于肺癌早期无症状,诊断率很低,导致约75%的患者在就诊时已属中晚期肺癌,大部分失去手术机会,即使经过痛苦的放化疗,生存期也很短。通过肺结节早诊早治,可以发现早期肺癌,从而阻断肺癌的发展或治愈肺癌。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指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病灶直径>3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较大。
▲肺小结节CT片
哪些人需要特别重视筛查肺结节?
推荐肺癌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低剂量CT筛查,以早期诊断肺癌。因我国吸烟及被动吸烟人群比例较高、大气污染及肺癌发病年轻化的现状,建议我国肺癌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
1、吸烟史,吸烟指数大于400者(吸烟年数x每天吸烟支数);
2、有环境如近期家庭装修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铀等接触者;
3、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肺小结节都是早期肺癌吗?
NO!肺结节≠肺癌!
那么,如果体检发现了肺部小结节是否就是恶性的肺癌呢?肺部小结节的病因有几十种,常见的有以下多种情况:
1、良性病变:炎症增生、肺部纤维化、结核、霉菌感染、出血、淋巴结、胸膜改变、血管畸形及寄生虫等。
2、癌前病变: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
3、恶性病变:原发性肺癌或既往其他部位或脏器的癌症导致的肺内转移癌。
肺小结节和肺癌有什么关系?
肺小结节的大小、密度(即实性成分)、倍增时间以及影像学特异征象(如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等)等与其性质和预后高度相关。
表面比较光滑、平整、边界清晰,即颜值比较高的结节,良性居多。直径大于8mm,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的,病灶实性成分较多,且常合并有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等影像学改变,即比较“丑”的结节恶性居多。
同时,医生需要对以往的所有影像学资料进行详细的前后对比,以便更明确地发现恶性肿瘤的蛛丝马迹,明确诊断、同时早期的给予干预是提高肺癌生存率的关键。
胸片或透视无法发现肺部小结节!
通常体检中的胸片或透视都无法发现小于1cm的肺部小结节,尤其是磨玻璃样病变。因此,必须通过高分辨率的低剂量螺旋CT才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学资料并加以正确的判断。而且,对影像学科及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较高。
发现肺小结节怎么处理?
在此提醒大家,检查发现肺部小结节或小阴影后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接受进一步检查和及时治疗!但也不必过度恐慌,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学科咨询,用更科学的方法“确诊”。如何判定肺小结节的良恶性并早期给予干预是提高肺癌总体生存率的关键。
即使体检CT发现患有肺小结节,且在后期的随访和检查中不幸确诊为早期肺癌,也不必过于慌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都可以得到长期的高质量的生存。中国肺癌患者总体的5年生存率大约26%,也就是说100个肺癌患者手术治疗,26个患者能够活过5年。而肺部结节的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提高见效率。早期微小肺癌(原位癌、小于1厘米的IA期肺部微浸润癌)经过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100%。
肺部小结节如果高度怀疑为肺癌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切除,如果因为个人原因无法接受手术,也可以接受体部立体定向精准放射治疗,长期生存和手术基本相同。手术后根据具体情况部分患者可能还要进行化疗。
肺部结节术后应该如何调养身体
1、戒烟、戒酒,避免吸入二手烟(记住抽烟加喝酒,会提高癌症的发病风险;二手烟同样也有导致肺癌的风险);
2、注意适当运动,每周至少做150分钟的中强度锻炼。避免在雾霾天出门及运动,有空气污染或者雾霾天出门注意戴口罩进行自我防护;
3、控制合理体重,避免肥胖,BMI达标,保持BMI在18.5-23.9;
4、保持良好心情,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身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转;
5、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粮,注意各种营养物质均衡搭配。适当增加海鲜类食物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少吃烧烤,避免进食发霉的食物,少吃腌制类食物。适当摄入绿茶和咖啡,减少高糖食物及饮料摄入。